(本文作者蒋飞为长城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
核心观点
甘肃省地处中国西北,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也是如今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近几年甘肃抓住脱贫和生态两大底线任务,GDP和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全国,2022年人口回流趋势初步显现;财政土地依赖度低,受房地产周期影响较小,政府隐性债务负担也相对较轻。但仍需看到,甘肃人均GDP与全国水平差距较大,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方财政自给能力较弱,部分地区经济发展基础仍然薄弱,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返贫致贫风险较高。
我们认为,甘肃应把握“一带一路”、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发展机遇,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民营经济活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发挥区域资源禀赋优势,深化与东部地区的产业、就业等多方面对口合作,着力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
1 摆脱贫困,开启新程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甘肃省地区生产总值1.12万亿元,在全国31个省份中排第27位,整体经济实力偏弱。2012-2022年,甘肃年平均GDP增速7.2%,略高于全国同期的6.4%,排名维持在27位。从人均生产总值来看,2014-2022年甘肃人均GDP常年居全国末位,2022年为 4.5万元,低于8.6万元的全国人均GDP水平。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经济长期欠发达,曾是我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 2013年以来以脱贫攻坚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抓手,甘肃地区经济增长略快于全国,并于2020年完成全部贫困县脱贫摘帽,在消除绝对贫困问题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甘肃省GDP同比增长6.6%,高于全国的5.2%。
1.1生产端,农业带动脱贫,工业谋求转型
作为西北地区最早形成工业基础的老工业基地,甘肃曾创造诸多“共和国第一”。但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相对不足,工业经济活力和贡献率不够。2021年12月,甘肃省发改委指出其经济仍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传统产业链条短、消费提升总体乏力、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困难和问题。2022年甘肃三次产业结构为13.5:35.2:51.3,与全国三次产业比重的7.3:39.9:52.8相比,第一产业占比明显较高,第二产业占比偏低。体现着甘肃以农业带动脱贫,以工业谋求转型的经济发展特点。
第一产业为甘肃省顺利完成脱贫攻坚战贡献了突出作用。实际上甘肃省自然条件差,整体上干旱缺雨,山大沟深。农业产业发展滞后,传统“自给自足型”的农业特征较明显,产业基础较为薄弱。甘肃省抓住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增收这一关键目标,“一户一策”精准扶贫、脱贫,借助财政奖补、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以及重点省市协作帮扶,大力发展“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和“五小”产业(包含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在内的产业),夯实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基础。2012年-2022年,甘肃省第一产业GDP增速年平均值达到6%,明显高于同期全国4%的平均增速。甘肃省牛羊肉产量增长也快于全国,占全国比重从2012年的3.2%上升至2022年的5.1%。
时任甘肃省省长唐仁健在2020年11月介绍甘肃脱贫攻坚有关情况时透露,2013年至2020年甘肃省累计减贫550万人,75个贫困县中有67个已经摘帽,7262个贫困村中已经有6867个退出了贫困序列。2017-2019年,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速分别达到10.2%、10.3%、11.8%,明显高于农村居民的普遍增速。
尽管2020年底,甘肃省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同时也要看到部分深度贫困县摘帽时间较晚,经济发展基础仍然薄弱,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返贫致贫风险较高。2023年5月甘肃省乡村振兴局印发《甘肃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工作指南》,完善、规范了一系列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政策工作流程。
另外,甘肃农民收入水平依然有待提高。2022年甘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万元,仅为全国同期的60.4%。实际上甘肃省农民可支配收入已连续10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增速也并未明显高于全国。2022年初甘肃省发布《甘肃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到2025年,甘肃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5万元,年均增幅8%以上。
甘肃是我国老工业基地,具有一定的工业产业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初,156项国家重点项目中16项布局甘肃,形成了以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新形势下甘肃省在盘活老工业基地存量的基础上,积极实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新型工业化转型。甘肃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自2013年以来有所放缓,且整体低于全国水平。2013-2022年,甘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6.2%,略低于6.5%的全国水平。
结构上看,甘肃省工业产业重点布局在能源、资源等领域。甘肃资源能源种类丰富、总量富集。根据《甘肃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截至2020年底,甘肃省风电装机1373万千瓦,占全国装机的4.9%;光伏装机982万千瓦,占全国装机的3.9%。新能源装机占全省电力装机的42%,居全国前列。甘肃省电力公司数据显示,2023年前9月甘肃新能源装机规模进一步升至4530万千瓦、占全省电力装机比重达到58%。
据甘肃日报2022年5月报道,甘肃省已经形成了以兰州为中心的石油化工、机械电子、有色工业基地,以白银为中心的铜、铝、铅、锌有色工业基地,以金昌为中心的镍及铂族金属工业基地,以嘉峪关为中心的钢铁基地,以天水为中心的机械电子工业基地,以陇南为中心的有色金属工业原料基地。工业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业、轻纺工业、国防科技工业、循环经济等六类优势产业不断发展。
甘肃省制造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甘肃省“十四五”制造业发展规划》指出其制造业基础能力不强、产业链水平不高,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未来五年,要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打造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数字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相关融合产业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煤炭高效利用、医疗装备和新型建材五个百亿级产业集聚区。
甘肃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与全国相近。2000年以来甘肃三产占比波动上升,2017-2020年一度超越全国水平,2020年后,无论是全国还是甘肃,第三产业占比均有回落,2022年甘肃三产占比下滑至51.3%,比同期全国水平低1.5个百分点。
分产业结构看,金融业、批发零售业和房地产业分别占据甘肃第三产业的前三位。甘肃金融业发展相对占优,占第三产业GDP比重从2010年的8.1%(全国同期为14.1%),到2022年的16.1%,略高于全国水平。2022年9月发布的《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甘肃省拥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38家,证券期货业机构118家,保险机构32家。金融业总资产从2012年末的1.41万亿元上升到2021年末的3.49万亿元,增长1.5倍。
甘肃省房地产业相对较弱,占GDP比重相对较低。从2000年的2.4%升至2021年峰值的5.7%,长期持续低于全国水平。近三年受到疫情以及房地产市场整体低迷的影响,甘肃同全国情况类似,房地产业发展有所放缓。
甘肃民营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空间较大。根据甘肃省政府公布的数据,2014年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45.7%,之后暂未公开披露相关数据。2022年,甘肃省规模以上工业民营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9.1%,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3.1个百分点。表明甘肃省民营经济仍在较快发展,民营经济占比或较2014年有所提高。
甘肃省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甘肃省民营企业达到54.73万户、个体工商户达到148.73万户,占全省市场主体的98.3%。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1712户,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的71.5%,完成营业收入2357.11亿元,同比增长9.4%。而根据甘肃省国资委的数据,同期甘肃省省属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950.53亿元,同比增长14.38%,省属企业约64%的营业收入、80%的利润来自混合所有制企业。而甘肃省内2022年营业收入大于50亿的9家A股上市公司中,有4家为民营企业,也说明甘肃省民营企业发展质量与数量均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甘肃省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发展。2021年5月出台的《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考核办法(试行)》将“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及变动情况”纳入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考核指标。2023年9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近期若干措施》,从政务环境、法治环境、财税金融支撑等七个方面制定30条措施,推动破解民营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
1.2需求端,第二产业投资带动作用明显,消费升级仍有提升空间
投资角度看,2012年至今甘肃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略慢于全国。2012-2019年,甘肃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年平均值为7.8%,明显低于全国同期的11.6%;2020-2022年,甘肃固投资增速明显提升,年均增速达9.7%,高于全国4.3%的水平,占GDP比重与全国同期基本一致。2012-2022年整体看,甘肃投资增速略慢于全国,主要可能在于2017年统计数据的快速下降。甘肃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甘肃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40.3%,远不及同期全国的7.2%,当年的甘肃省金融运行报告指出主要是受重大项目落地困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工业技术改造步伐缓慢等因素影响。2017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做到各项工作情况明、底数清、数字准”,以“确保决策依据真实、措施办法精准”。
从固定资产投资的投向看,近五年第二产业起到较强的带动作用。甘肃省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2018-2023年平均增长22.0%,远高于全国同期的6.2%,2023年前10月,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1.9%也明显高于全国同期的9.0%,有力支撑工业加速发展。房地产投资方面,甘肃房地产发展相对较晚,投资波动相对较大,近十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快于全国同期。2000-2010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年平均为23.6%,略慢于全国的24.6%,2012-2022年,甘肃与全国同比增速均值分别为16.2%和9.2%。2023年甘肃地产调整较为显著,前11月地产投资同比下降14.7%,低于全国同期的-9.4%。甘肃房地产下行压力较大,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下降明显。
从消费角度看,受收入制约,近年甘肃消费增速整体慢于全国,消费升级任重道远。从收入来看,尽管2013年甘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略高于全国,但其与全国的差距依然较大。2022年甘肃与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3万和3.7万元,甘肃居民人均收入仅为全国水平的63.1%,这一比重较2013年的59.8%有所提高,但提高居民收入依然任重道远。收入偏低会对消费潜力释放与消费品质升级形成一定制约,2013-2022年甘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速7.4%,略低于同期全国的8.2%。2023年前11月,甘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回升至11.2%,两年平均增速接近4%,略高于全国同期的3.8%。但值得注意的是,甘肃省社零消费增速回升主要可能是食品饮料等生活必需品的拉动,而传统意义的通讯器材、金银珠宝等升级类消费品增速并不突出。根据甘肃统计局数据,2023年前11月,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烟酒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速两年均值分别为9.9%、16.8%和8.9%,明显高于全国同期的6.8%、4.1%和7.2%;而汽车、化妆品、通讯器材、家电音像器材等升级类商品零售额两年增速均值分别为2.5%、-2.4%、-4.1和-13.3%,均低于全国同期的3.3%、0.8%、1.7%和-1.2%。
对于商品房销售,甘肃省近十余年地产销售增速快于全国。2010-2022年,甘肃商品房销售面积平均增速为6.8%,明显高于全国同期水平(3.4%);占全国的比重也从2010年的0.7%上升到2022年的1.4%。从价格看,甘肃商品房价格一直低于全国水平,上涨速度也偏慢,近年与全国水平差距有加大的趋势。2022年,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较2020年回落0.5%至9814元/平方米,而同期甘肃房价下跌幅度达13.6%至5682元/平方米。
我们以2001年为基期,引入售租比指数(房价指数/房租指数)衡量房价与租金比值的变化。售租比越高,表明房价相对房租增长更快,一定程度可以显示房价泡沫化程度。2001年之后,甘肃售租比走势与全国水平十分相似,与其他省市相比处于偏低位置,可以说甘肃房价“泡沫”相对较小。
从外贸角度分析,甘肃出口规模较小,增长慢于全国。2015-2022年,甘肃出口金额平均增长-5.2%,低于全国水平(6.6%),出口占全国比重从2015年的0.26%下降至2022年的0.05%左右。同时甘肃出口对GDP贡献也不高,2022年出口占GDP比重1.1%,位居全国第30位,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8%),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近两年甘肃依托已经开通的中亚、中欧、南亚、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际班列,以及通往南亚、东盟的“空中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2022年和2023年前11月,甘肃出口金额分别同比增长31.4%和5.8%,连续两年高于全国同期水平。
1.3人口端,劳动力向外输出,老龄化问题相对较轻
甘肃近十余年人口出现净流出。甘肃统计局数据显示,其常住人口从2010的2557.5万人下降至2022年的2502.0万人。甘肃人均GDP常年居全国末位,劳动力向外输出现象较为突出。甘肃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常住人口中15-59岁劳动人口比2010年减少184.5万人,劳务外出就业、向省外流出人口规模扩大,是常住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实际上劳务人口输转也是甘肃省扩大就业的重要手段。时任甘肃省长在2020年11月介绍脱贫攻坚有关情况透露 ,从2013年起共输转贫困劳动力647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超过1100亿元。至今已构建外出务工与就近就业相统筹、灵活输转和定向输转相结合、援企稳岗和工业安置相补充的务工就业新格局。
从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差额角度也可以看到甘肃人口流动与变迁。根据全国人口普查公告数据,2020年末,甘肃以2501万的常住人口位居全国第22位,而同期拥有近2784万的户籍人口,可见甘肃属于人口净流出的省份。我们用第七次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常住人口差额,剔除近十年常住人口自然增长,来近似表示常住人口净流入,2010-2020年甘肃常住人口净流出近196万人,也表明甘肃近十年属于人口净流出省份。值得注意的是,经历2021年的人口流出14.5万人,2022年甘肃省常住人口出现回流,当年流入2.1万人。 兰州新区人口净增超过2.8万人,是甘肃人口重要的增长极。
从年龄结构看,甘肃老龄化问题相对较轻。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甘肃省65岁以上人口占比12.6%,高龄比例低于全国水平,相比于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上升4.4个百分点。
从城镇化角度看,甘肃城镇化率低于全国水平。2022年,甘肃城镇化率54.2%,在31省市中排名第29位,仅高于云南和西藏。实际上近十年来,甘肃省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城镇化水平增速快于全国。根据2020年11月召开的甘肃省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数据,2013年以来,甘肃省累计减贫550万人,全省“十三五”49.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搬进新居,10.3万户有劳动能力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而甘肃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38.8%上升15.4个百分点至2022年的54.2%,比同期全国城镇化率的发展速度快3.3个百分点。
1.4资金端, 居民储蓄倾向高,企业盈利能力有待提高
2014年至今,甘肃省本外币净存款(各项存款余额-各项贷款余额)整体不断下滑,2018年以来净存款甚至持续为负,我们认为这一定程度体现甘肃省企业盈利水平相对不高、金融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升。
我们主要从居民和企业两端来梳理甘肃省存贷款变化。
首先是居民部门表现出较明显的储蓄倾向,居民贷款增速明显偏低。2015年以来甘肃省居民部门净存款不断上升,且增速度略快于全国,2023年10月居民净存款为1.0万亿元,比2015年同期增长近2.5倍。甘肃居民净存款占全国的比重也从2015年的不足1.5%上升至2021年峰值的2.2%。
居民存款端看,2016年以来甘肃居民存款增速波动较小,大多数时间比全国水平相对偏慢,2022年以来差距略有扩大;居民贷款端看,2016年至今,甘肃省居民贷款增速一直低于全国水平,2022年最低放缓至0.6%,表明甘肃居民加杠杆动力不足。实际上2019年以来甘肃住户贷款增速整体不及存款增速,结合甘肃省居民收入偏低、升级消费不足等表现,居民储蓄倾向可见一斑。
其次,从企业角度分析,甘肃企业加杠杆偏好相对较高,但债务偏高导致贷款能力有所减弱;另外企业盈利能力偏弱、波动较大,也导致企业存款增速不高且波动较大。2016年来的大多数年份中,甘肃省企业贷款增速都高于存款增速,一定程度表明企业加杠杆意愿较强。截至2023年10月,甘肃省非金融企业贷款余额是居民贷款余额的2.9倍,这一比例远高于全国同期的1.9倍,从这一角度看,甘肃省企业比居民的债务更高。企业债务相对较高,对新增贷款或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实际上2018年以来,甘肃企业贷款增速一直比全国水平低,2023年甘肃企业贷款增速与全国之差重新扩大,表明甘肃省贷款能力走弱。
而甘肃企业“赚钱能力”有待提高,企业存款波动较大。2017-2022年甘肃企业存款同比甚至出现过阶段性负增,明显低于全国同期水平。与之相对应的,甘肃省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出现过较大调整,2014、2015年分别同比下降18.6%和132.1%,均远低于同期全国水平,此后的2016-2018年利润增速虽有好转但修复偏慢;2023年前11月甘肃省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下降13.9%,也远低于全国同期的-4.4%。2023年以来甘肃省企业存款增速进一步下降,截至2023年10月同比-12.9%,明显低于全国的4.5%。
2 甘肃省财政与债务分析
2.1甘肃财政自给能力较为薄弱
甘肃近年财政收入增长相对较快。2015-2022年甘肃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年平均值为6.9%,高于全国同期的4.9%,但甘肃省财政支出压力不小,乡村振兴、惠民惠农等对财政补贴依赖较高,甘肃省财政收支紧平衡特点较为突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由2015年的2958亿元增加至2022年的4263亿元,财政收支缺口逐年扩大。
甘肃省财政自给率处于全国下游水平,对中央转移支付依赖较高。我们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支出的比例大致衡量财政自给率,甘肃省财政自给率自2013年以来震荡下行,公共财政收入/支出由2013年的26%下滑至2022年的21%,在全国31个省份中排第28位,仅高于吉林、青海和西藏。同时甘肃省对中央转移支付的依赖较高。2022年,中央对甘肃省转移支付3209亿元,占甘肃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支缺口96%,比例较高。
2.2甘肃财政收入结构有待优化,土地依赖度较低
从收入结构进行分析,甘肃省财政收入结构有待优化。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2022年甘肃税收收入占比仅为64.2%,低于各省70.4%的平均水平,排在全国中游偏下水平,收入质量和可持续性有待增强。
政府性基金收入角度看,甘肃经济中房地产占比不高,对应的土地出让收入对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较小。政府性基金的来源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与房地产业情况相匹配。甘肃省土地出让收入在2020年已达阶段性高点,2021年以来甘肃土地出让金与政府性基金收入连年同比下滑,2022年分别为214.6亿元和370.9亿元,分别是2020年的40.8%与57.0%。
甘肃土地依赖度明显降低。我们以土地出让金占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比例来近似衡量土地依赖程度,近十年甘肃财政对土地出让的依赖度一直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2022年受土地市场低迷影响,土地出让金大幅减少,导致2022年甘肃省财政土地依赖度下降至近十年最低水平,在30省市中(除西藏)排名第24位。实际上2020年后,全国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周期,全国土地出让金下降,对地方财政形成一定压力。不过甘肃省近年来财政土地依赖度较低,影响相对有限。
2.3债务压力明显抬升
从显性债务角度看,近两年甘肃经济对债务的依赖较高,偿债压力相对较大。2017年以来,甘肃省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同比增速一直明显高于全国水平,截至2022年末,甘肃省政府债务余额已达6086.9亿元。甘肃省负债率(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占GDP比重)从2018年的30.8%增长到2022年的54.3%,一直明显高于全国各省平均负债率。实际上中央对甘肃省的转移支付额度较高,有助于一定程度缓解其偿债压力。以地方的综合财力(地方政府的转移性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和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的加总)代表偿债能力,甘肃省债务率(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占综合财力的比重)相对较低,2018-2020年整体低于全国水平,2021年以来由于甘肃省土地出让收入下降较快,甘肃综合财力相对疲弱,债务率明显上升,明显超过全国同期水平。
从隐性债务角度看,甘肃城投债余额数目不大,近年隐性债务风险低于全国水平。2018年以来甘肃宽口径债务率(地方债务余额与城投平台有息债务余额的加总占综合财力的比重)低于全国水平。2021年以后,甘肃宽口径债务率加快攀升,表明其隐形债务风险有所抬升。2023年10月,甘肃省发行220亿元特殊再融资债券,用于偿还存量债务,意在“隐化显”,有助于进一步降低隐性债务负担。
3 甘肃省城投债概述
3.1甘肃省城投企业聚集性较强,信用等级良好
甘肃省城投企业的行政级别以地市级为主。根据wind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12月19日,甘肃省有存续城投债券的城投企业共25家,其中以省级城市和地市级城投企业为主,并且超过半数位于兰州市。甘肃省发债城投企业的信用等级以AA级为主,城投债可靠性相对较高。目前,甘肃省发债城投企业中AAA级主体2家;AA+级主体3家;AA级主体11家。从募投领域来看,if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19日甘肃省存续城投债60个,主要投向基础建设、电力和房地产开发。
从募投领域来看,截至2023年12月4日甘肃省存续城投债101个,主要投向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及生态环保领域。其中,交通运输项目资金约占金额总数的47.1%,环境治理项目资金占金额总数23.0%,还有一部分项目资金投向了电力设施、化学制药、零售商贸等领域,但是规模相对较小。
3.2甘肃省城投债发行呈下降态势,区域分化差异较为明显
2020年以来,城投债净融资额持续下降,甘肃省隐性债务负担有所减轻。2019-2022年甘肃省城投债总发行量逐年递减,明显低于全国同期增速,占全国总发行量比重由2019年0.98%下降至2022年0.18%。 从净融资额的角度看,甘肃省城投债净融资额占全国的比重从2019年开始逐年下降,2021-2023年已连续三年净偿还。
从地区结构来看,甘肃省各地区的发展相对不均衡,区域经济实力分化较为明显,各地区的城投债融资规模与其发展相匹配。兰州市作为甘肃省会城市,经济实力远超其他城市,2022年兰州市GDP达3,343.50亿元,占甘肃省GDP总量的29.9%。与之相匹配,兰州市的财政收入、城投平台有息债务余额规模等指标也远超其它城市。从偿债能力角度看,甘肃省部分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隐性债务压力相对较大。
3.3甘肃城投债发行成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期偿还节奏平缓
2017-2020年,甘肃和全国城投债票面利率均处于下滑势态,整体变动趋势相似。自2020年以来,甘肃省城投债发行利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体现甘肃省城投债融资成本仍然相对较高。我们以各省城投债票面利率-全国平均票面利率大致衡量省份利差,甘肃省2023年省份利差约0.85%,其城投债发行成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从侧面表明2023年甘肃省城投债风险补偿相对较高。2023年全国城投债票面利率平均约为4.08%,较2022年回升26BP,甘肃省城投债票面利率4.94%,较2022年上升5BP,成本上升程度低于全国。
过去十年甘肃省城投债偿还额呈现上升趋势,2022年达到城投债到期偿还量顶峰,超过320亿元。2023/2024年到期偿还量分别为246和228亿元,相比于2022年有所回落。从2024年来看,偿还节奏较为平稳,6月、8月偿还量相对较大。未来三年甘肃省城投债到期偿还压力将明显减轻。
4 小结
甘肃省地处中国西北,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也是如今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近几年甘肃抓住脱贫和生态两大底线任务,GDP和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全国,2022年人口回流趋势初步显现;财政土地依赖度低,受房地产周期影响较小,政府隐性债务负担也相对较轻。但仍需看到,甘肃人均GDP与全国水平差距较大,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方财政自给能力较弱,部分地区经济发展基础仍然薄弱,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返贫致贫风险较高。
我们认为,甘肃应把握“一带一路”、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发展机遇,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民营经济活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发挥区域资源禀赋优势,深化与东部地区的产业、就业等多方面对口合作,着力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
5 风险提示
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不及预期;数据提取不及时;由于口径问题部分地方城投债务统计数据可能与实际数据有偏差;甘肃局部区域信用事件发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